东营市经济运行实现首季“开门红”
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,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,主要指标增速明显提高,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,经济运行实现首季“开门红”,但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,经济运行稳中存忧。
一、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
(一)宏观经济稳中有进。一季度,全市实现生产总值(GDP)997.03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同期增长7.5%,比上年同期提高1.5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0.9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5位,创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。其中,地方实现生产总值883.79亿元,增长7.6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19.92亿元,增长3.9%;第二产业增加值643.67亿元,增长7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333.44亿元,增长7.2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2.0:64.6:33.4,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.4个百分点。
(二)农业经济稳步发展。一季度,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22.35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同期增长3.8%,较去年全年提高0.1个百分点。其中,农业增加值7.82亿元,下降1.3%;林业增加值0.10亿元,增长8.3%;牧业增加值9.25亿元,增长8.5%;渔业增加值2.75亿元,增长4.9%;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.43亿元,增长2.5%。
(三)工业生产运行加快。一季度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8%,较1-2月份提高0.4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2.6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8位。其中,胜利油田增加值增长3.0%,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10.3%。分轻重工业看,轻工业增加值增长0.5%,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.9%。分主要行业看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石油加工业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造纸和纸制品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,分别增长16.8%、14.6%、14.0%、11.3%、8.7%。从工业产品销售情况看,一季度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.7%,居全省第6位。
(四)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。一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.6%,较1-2月份提高0.2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9位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长10.7%,第二产业下降2.1%,第三产业增长23.4%。房地产完成投资28.07亿元,增长0.4%。
(五)消费市场平稳增长。一季度,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3.36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9.8%,较1-2月份提高0.3个百分点。其中,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零售额58.42亿元,增长9.2%,较1-2月份提高2.3个百分点。分行业看,批发业零售额16.11亿元,增长4.6%,零售业零售额175.82亿元,增长10.6%,住宿业零售额0.25亿元,增长9.5%,餐饮业零售额18.98亿元,增长6.6%。
(六)财政收支平稳运行。一季度,全市市级以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.49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9.7%。从收入构成看,税收收入48.72亿元,增长25.2%;非税收入18.77亿元,下降17.0%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.2%,高于上年同期9.0个百分点。一般预算支出79.90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70.6%。财政支出中,增速较快的有: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99.1%,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96.3%,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95.2%,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80.5%,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87.6%。
(七)金融运行总体稳健。截至3月末,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67.86亿元,比年初增加45.45亿元。境内新增存款中,住户存款比年初增加94.98亿元,成为新增存款拉动的主要力量。各项贷款余额3716.86亿元,比年初增加47.60亿元。新增贷款中(剔除票据融资),制造业新增贷款22.71亿元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.21亿元,房地产业6.15亿元,成为新增贷款的主要投放领域。
(八)进出口较快增长。一季度,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364.13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1.8%,增速居全省第5位。其中,出口82.27亿元,增长16.8%;进口281.86亿元,增长10.4%。从重点出口商品看,橡胶轮胎出口41.9亿元,增长18.1%;化工产品出口11.2亿元,增长53.5%;石油装备出口8.4亿元,增长17.6%;运输工具及其零部件出口4.4亿元,增长3.5%;电解铜出口3亿元,增长34.4%。从重点进口商品看,原油进口215.4亿元,增长44.3%。
(九)市场物价温和上涨。一季度,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3.2%。其中,医疗保健类上涨10.8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6.0%,居住类上涨3.4%,生活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.9%,食品烟酒类上涨1.8%,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.7%,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.5%,衣着类上涨1.1%。一季度,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上涨4.4%;工业生产者购进指数(IPI)上涨6.0%。
(十)居民收入稳定增长。一季度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1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8.0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1元,增长7.5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9元,增长8.2%。一季度,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62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8.3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24元,增长7.9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99元,增长8.1%。
二、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
尽管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实现“开门红”,大部分指标呈现企稳回升态势,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风险和隐忧,需要引起高度关注。
(一)工业生产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。一季度,全市34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实现正增长,行业增长面仅为55.9%,较去年全年下降20.6个百分点。其中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45.6%,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5.3%,纺织业下降8.7%,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降2.1%。纳入统计的117种工业产品中,有68种实现正增长,增长面为58.1%。一季度,全市工业投资下降1.6%,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.2个百分点,低于服务业投资25.0个百分点,反映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不高。
(二)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。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低,工业结构偏重的矛盾长期存在,且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缓慢。一季度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33.4%,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,但仍低于全国(56.6%)23.2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(52.4%)19.0个百分点,为全省17地市中唯一一个占比低于40%的地市,产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。从工业结构看,重工业比重过大。一季度,我市轻重工业比重为10.7:89.3,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增长0.5%,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.9%,重工业发展速度远快于轻工业。工业主导行业中,石油加工业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橡胶和塑料制品业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四大行业共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3.89亿元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2.8%,石油工业“一业独大”的产业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,不仅使我市经济极易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冲击,安全环保和节能降耗的任务也愈加艰巨。
(三)新兴产业规模小,支撑带动力弱。一是新兴产业整体优势不明显,产品结构单一。如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只有10家企业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、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只有5家企业,相关服务业只有1家企业,数字创业产业一家企业都没有。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集聚态势不明显,龙头企业少且品牌影响力弱。2017年,全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.76亿元,仅增长3.8%,总量和增速都处于较低的水平,全市33件中国驰名商标中服务业类仅有山东蓝海1件,服务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潜力,扩大增量。
(四)金融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。3月末,全市不良贷款余额221.9亿元,较年初增加42.9亿元,不良贷款率5.79%。中、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9.16%和7.53%,分别高于大型企业4.74和3.11个百分点,贷款风险更加突出。3月末,全市企业关注类贷款余额509.7亿元,较年初增加31.7亿元。
三、下一步对策建议
(一)多方施策,推动工业经济良序发展。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利用环境保护、安全生产、节能降耗“三个工具”,倒逼“僵尸企业”退出市场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有序退出过剩产能,重塑工业增长动力,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。二是贯彻落实国家、省各项降税减费政策,抓好我市“工业十条”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,切实降低企业各项成本。三是加快推动各项要素资源,特别是金融资源“脱虚向实”,向实体经济,特别是高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,缓解企业融资困境。
(二)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。一是全力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。抓住省规划建设鲁北环渤海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机遇,加快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、东营港铁路物流园、东营港LNG、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网等项目的推进和建设,搞好港口资源整合。加快推进对二甲苯、己内酰胺、乙烯等3大产业项目。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。要围绕橡胶轮胎、有色金属、石油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,以行业龙头企业和大项目为重点,抓好项目筛选和论证,完善“百企千亿”项目库,尽早完成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,尽快形成新动能主导传统产业的格局。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围绕高端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、新能源汽车、数字创业等我市的短板和空白产业,开展精准招商,通过引进关联项目,形成产业链条式、集群式发展,强弱项,补短板,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。
(三)狠抓项目建设,夯实发展根基。一是抓项目调度推进。全面抓好市重点项目、政府投资项目、环保项目、民生实事“四张单子”调度,积极落实要素保障,协调解决困难问题,推动续建项目加快建设,新建项目尽快开工。二是抓项目审批和监管。积极推行企业投资工业项目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“联审联办”,探索实施全程网办,进一步优化流程、精简环节、提升效率。三是抓项目谋划储备。按照“四新四化”方向要求,立足新旧动能转换需要,组织筛选并建立完善市重点项目三年储备库,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,动态更新三年滚动投资项目。
(四)加强金融保障与风险防范。加强风险监测,加大对担保圈及重点行业、领域风险预警,继续深入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专项行动,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。积极引导各银行创新完善应收账款、存货、机器设备等抵押担保业务,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,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优选一批重点中小微企业,与科研院所、金融机构结成“创新对子”和“金融合作对子”,支持微型企业上规模。引导高校院所、金融资本共同参与,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、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,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。
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,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,然后同时按下“CTRL”与“ENTER”键,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,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。